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:机器人高手在河南同台竞技,有望培育出产业萌芽
【大河财立方 记者 张克瑶】1月16日,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在郑州高新区开幕。该比赛将持续至21日,MakeX、VEX、FTF青少年无人机、TAI挑战赛等系列赛项的比赛在郑州轻工业大学科学校区、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、郑州大学三个赛场同步进行。
开幕式期间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北京邮电大学张平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本次大赛把五湖四海的高手聚集到河南,让他们同台竞技,这在未来将促进产业萌芽的培育、助力产业的形成。

据了解,世界机器人大赛创立于2015年,十年间,累计吸引了全球20余个国家50余万名选手参赛,被誉为机器人界的“奥林匹克”。本次大赛总决赛设“BCI脑控机器人大赛”和“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”,共设20余个大项、50余个小项、100余个竞赛组别,为全球机器人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宽广的竞技舞台。
“从创新角度来看,零到一、一到十、十到一百,研究机构更多做零到一的突破,产业做十到一百的阶段,那么一到十之间谁来做?这不是容易逾越的。”张平说,通过组织比赛,一是能够检验各类技术的含金量,其中高含金量的技术就有可能转化为成果;二是会让资本看到高含金量的技术,进而挑选出将来有发展前途的产品成果。
对于河南而言,张平认为,河南是人口大省、高考大省,考生资源丰富,各方对教育都抓得比较紧,需要对教育做一些前沿的探索,比如人工智能、机器人的操作,是未来发展的趋势,值得关注。
在产业层面,张平建议,河南可以探索机器自主智能的安全领域。在他看来,河南已发展出以手机制造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,而且拥有以邬江兴院士牵头的嵩山实验室,已经成体系做通信与信息安全方面的事情,随着机器自主智能的发展,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。
张平以应用场景为例,人类工作会对后果进行评判,而当机器人自主工作时,会受训练数据的影响,而且工作期间依据训练模型的逻辑运行,不会考虑后果,训练数据的偏差是致命的,如果发生极端情况,如何保证不会脱离人类的控制,这就是安全的重要性。
张平认为,当前人们对机器人的认知存在错觉,这是受到过往科幻电影的影响,在科幻电影中,机器人无所不能、和人类差不多,但在现实生活中接触机器人,就会感觉和电影差得远。
“电影和现实之间感知差异的弥合,需要一个长期过程。”张平说,这个过程需要加强两方面的工作:一是研发投入,要搞清楚第一性原理;二是人才培养。因此,这就进一步彰显出本次大赛对河南的意义,比如高校的专业设置、产业链供应链的构建及推广等。
张平表示,机器人的产业链供应链涉及很多行业,但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,越来越多的人会关心人工智能、技术对人类的替代,这是关于技术发展的伦理问题,技术应该是去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。
现阶段,世界各国都很重视人工智能、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发展,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如何?
对此,张平认为,各国都各有所长、互相学习,比如美国在算力、算法以及大模型等方面具备优势,中国在通信、交互等方面做得比较多。此外,张平表示,国内机器人产业在芯片、基础理论方面有待补强,但是我国工业制造、应用能力较强,要对未来充满希望。

责编:史健 | 审校:陈筱娟 | 审核:李震 | 监审:万军伟
